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网络
大禹治水所体现的精神,自我们文明的诞生之初便已存在。直至今日,8188www威尼斯下载它依然真实地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传承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因此,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深入探究神话的内涵,而不是仅仅考证其历史真实性。在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否真的发生过一场毁灭性的洪水、是否真有名为大禹的人物存在并最终建立了夏朝?固然,这些历史事实可能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的神话研究不应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神话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进行田野调查,亲自走访和观察。通过观察普通劳动人民的文化生活,我们能够发现那些持续传承的中华文明的精髓。正如古语所言,“礼失而求诸野”,你我这样平凡的劳动人民,才是文化传承和文明创造的中坚力量。
大禹治水的神话,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从中国人的历史观念来看,大禹成功治理洪水,是人们得以安居乐业的关键。他为我们创造了栖息的土地,也是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得以建立。“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朝代歌,串联起华夏历史的演进脉络,构成了我们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追根溯源,中国历史,尤其是国家历史的开端,均可追溯至那场滔天洪水与大禹治水的神话。
我们可以观察到,不仅是中国,全球多数文明均持有相似的创世观念,即全球各地的人类普遍相信,一场大洪水摧毁了旧世界的秩序,从而为新秩序的诞生铺平了道路。正是这场洪水,使得我们现今的历史、秩序以及文明的密码得以形成。因此,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全球各地的人类都持有这种相似的观念,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何在?
众多学者提出了诸多假说与理论,然而必须承认的是,直至今日,关于该问题的确切答案,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亦未有绝对确定的答案。关于此问题,我认为可以交由年轻一代继续深入探究。此问题的答案可能并非唯一,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我们目前尚不清楚为何全球各地的人们均讲述同一神话,并且它在世界各个角落均有分布,但我们明确一点,即各个地方的洪水神话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20世纪初期的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早年致力于一项宏大的工作,即搜集全球范围内的洪水神话。他发现,这些广为流传的洪水故事,尽管在细节上有所差异,但核心情节惊人地相似:一场大洪水几乎毁灭了全人类,仅留下一人或数人幸存。这些幸存者最终繁衍后代,成为现今人类的共同祖先。多数洪水神话是大致相同的,然而在东亚地区,人们对于洪水的叙述却有所不同。他提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东亚的两个文明大民族中国人和日本人,据我所知,在他们卷帙繁多的古代文献中,竟然都没有保存任何关于我们在这里考虑的,那场据说全面泛滥,并毁灭了人类全部或大部分的大洪水的本土传说。换言之,在东亚及东北亚地区,尽管存在关于一次毁灭性的大洪水的传说,即这场洪水几乎摧毁了人类所有的居所,但这一地区的神话的讲述并非所有人都丧生。反而,大禹团结了所有人。在他的领导下,人们逃往高地,并且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洪水流入大海,最终重建了家园,即洪水被团结的人民所驯服。
弗雷泽坚信,当提及泛滥的大洪水或探讨这一灾难时,全球范围内唯有中国文明及深受其影响的日本文明持有这样的信念——团结一致的人们能够战胜洪水,而其他地区与文明并未表现出类似的观念。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吸引力、值得深入探究的文化现象。当然,每个文明都有其独特性,而上述表现无疑是中国文明独特性的一个显著特征。深入理解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有助于激发我们对中国文明、中国国家历史的进一步思考。
弗雷泽指出,洪水神话主要有三个中心,其一是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古老文献记载了大洪水席卷大地的事件。唯有吉乌苏德拉建造了一艘大船,在洪水中漂泊了七天七夜。最终,太阳神乌图的阳光透过船窗,吉乌苏德拉得知洪水已退。随后,他开始重新繁衍人类。这个神话对古希伯来人、古希腊人和亚述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即诺亚方舟的故事几乎可以视为《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神话的翻版。
其二是以东南亚为中心,尤其是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带,影响范围扩展至大洋洲,涵盖整个环太平洋地区。这一广泛区域内流传着相似的神话故事,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位于中国南方的楚地文化,其众多文化基因及神话元素都被保存在汉代的典籍之中,尤其是伏羲女娲的故事。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由于地上的人们作恶,天神决定降下洪水。唯有伏羲女娲这对兄妹,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行善事救了某个天神,因此得到了关于灭世洪水即将到来的启示。于是,两兄妹找到了一个大葫芦,将其掏空,躲进葫芦中,随着洪水漂流,直到洪水退去。随后,两兄妹从葫芦中走出,但面临一个问题:伏羲女娲是兄妹,世上已无他人,若要繁衍人类,似乎只能通过兄妹结婚。然而,兄妹结婚是绝对违反人伦的禁忌。在这一绝望的境地中,人类濒临灭绝,两兄妹经过商议,决定听从神的旨意,即分别站在世界上最高的两座山上推下磨盘,如果磨盘能够重合,那便是神的旨意让他们结婚。于是,一个从东山、一个从西山,二人推下磨盘,结果两座磨盘竟然严丝合缝地重合在一起。这被视为神的旨意,指示他们必须繁衍人类。然而,两兄妹仍然觉得违反人伦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们再次向神祈求旨意。他们分别站在海的东边和西边,各自点燃一支烟。如果两股烟能够跨过大海的距离相遇结合,那便是神的旨意。他们按照这一方式做了,结果烟雾即使隔着大海的距离,也没有消散在空气中,而是真的扭结在一起。最终,女娲用盖头遮住自己的脸,这样两人才得以繁衍人类。新娘子结婚时要盖盖头的习俗,便源自女娲。当然,这是一个神话传说,民俗学界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主要还是在讲述兄妹之间不能结婚的人伦知识。
其三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居住地。该地区的洪水神话内容极为丰富多样,不仅有洪水过后兄妹结婚生子的传说、建造大船的故事,还有一种特别引人入胜的叙述,讲述的是灭世洪水之后,大地上连土地和人类都荡然无存,唯有最后一只动物存留。通常,这只动物是一只鸭子、乌鸦或水鸟,有时也可能是一只青蛙,总之是水生动物。这只动物潜入深海,从海底捞起一些泥土。当它浮出水面时,这些泥土迅速膨胀,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大陆。据信,所有人类都是由这只动物繁衍而来。因此,当地的印第安人将这种动物视为他们的图腾。
综上所述,除了东北亚及东亚地区之外,除大禹治水的神话外,其他所有洪水神话均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在面对洪水这一毁灭性灾难时,人类几乎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少数幸存者能延续人类的血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大禹治水神话的真正意义。它所传达的并非洪水毁灭世界的恐怖,亦非新人类如何重建自我,而是人们在面对如此级别的灾难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哪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仍要与洪水持续抗争,最终依靠卓越的水利技术、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战胜了洪水,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并非断裂或重建的,而是与古代文明一脉相承的。
我们要探讨大禹神话的精神是如何被继承并发扬的,就要聚焦那些生活在乡间的平凡无奇的老百姓,特别是审视这一神话是如何以多样化的方式生动地融入生活之中的。自然,提及大禹,水利就是不可避的话题。众所周知,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事迹的两部文献是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历史的《山海经》和《尚书》。
《山海经·海内经》描述了洪水泛滥的景象,提到鲧未经天帝许可,擅自取用帝之息壤以堵塞洪水。在关于息壤的神话故事中,鲧因未遵天命而被处死,死后复生出禹,天帝遂命禹继续布土,以安定九州。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记载并未提及大禹疏通河道的行为,而是强调了他布土定九州的细节。
《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在治理洪水之后如何平定了九州。比如,禹将九州划分,依据山脉的形态来疏浚河流,即“随山浚川”;根据土壤特性来决定适宜种植的作物,即“任土作贡”;还布施息壤,即“敷土”;依据山势植树造林,即“刊木”。他主要通过疏浚河道和植树造林,确立了作为国家象征的高山大川,如五岳四渎等自然地标。
大禹治理洪水的方法,绝非简单的疏导,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他先是进行了大地的测量工作,以掌握山脉的走势和高度差异。基于山形与水势的考量,他采用了种植树木的方法来构建防洪堤。种植树木历来被视为治理洪水的关键手段。通过这种系统化的方法,大禹最终奠定了高山大川的格局,使得这片土地适宜人类居住。因此,我们认识到,大禹治水并非仅仅控制洪水,即简单地与自然对抗,而是在深入理解自然的基础上,顺应自然规律,采取相应措施。这种做法不仅涉及兴修水利和控制洪水,更是治理国家、安定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的策略。由此,水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使用“水利社会”这一概念来阐释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比如,我们特别强调集体动员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为治水绝非个人或某一地区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试想,治理黄河这样的大河,我们必须从源头到入海口进行综合治理:在源头,要正本清源,减少泥沙含量;在中游,要减少排污,保护河道不受破坏;在下游,要进行清淤工作,降低入海口的高度。
所谓“水利社会”是一个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概念。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众多形式多样的民间小型水利工程。通过这些小型水利工程,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例如,福建省宁德市霍童镇的黄鞠水利灌溉工程,作为世界水利遗产之一,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据传,这一水利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所建,他在福建山区避难期间,利用当地地形,巧妙地开凿了这一小型水利工程。尽管该工程仅服务于一个有着四五百人的小村庄,但其设计之精妙,令人赞叹。人们巧妙地从远处的山间引水,利用自然的水位落差,在山坡上构建了五级水碓。值得探究的是,尽管村庄紧邻水量充沛、水质极佳的霍童溪,当地居民却选择不饮用溪水。因为大堤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一旦想要引水就必须在河堤上开凿洞口。然而,此举将导致大堤存在溃坝的风险,即水流的侵蚀作用会逐渐削弱基础,进而可能引发下游乃至中下游地区的堤坝崩溃。因此,从河流中引水的做法是被禁止的。
这种做法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也正是令我们深感动容之处。身为民俗学研究学者,我们日复一日深入民间展开广泛调研,不禁深感中国人民智慧之深邃、无穷。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山间泉水经过水碓加工流入村庄,其水路却变得蜿蜒曲折。为何水渠要如此曲折,非要在村中转好几个弯、反复绕行?其原因在于确保村中每一户人家至水渠取水的距离大致相等。所谓大禹精神,就是同甘苦、共患难,团结一心完成伟业。我们平等地分享治水的成果,既是奠定高山大川,亦是九州的起源、历史的发端。不畏艰辛,勤于思考,勇于付出,团结协作,追求平等、共享,亦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古老村落得以延续至今的核心所在。
大禹在成功治理洪水、并平定九州之后,便成为了治理水土的象征,即大地的守护神。因此,他得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君主,也被尊称为社神。何谓社神?“社”字左侧为“祀”,象征着神灵与祭祀活动;右侧为“土”,即与土地相关,所以社神就是土地之神。《史记》有“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的说法,便是“社稷”一词的由来。社代表土地,稷代表谷物,社稷合称便是国家之根基。大禹,作为社的化身,其地位不言而喻。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也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典籍之一。书中记载,“禹劳天下,而死为社;后稷作稼穑,而死为稷”。
正如我们反复提及,大禹治水的目的,在于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大禹不仅是九州的奠基者,亦是人类各聚居地的守护神。直至今日,在中国的众多村落与城镇中,仍可见对社神的祭拜,比如社庙在浙江、广西、江苏等地极为常见。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在村庄的入口或河流汇聚处,我们都能发现被称为社庙或社殿的小型庙宇。这些庙宇供奉的是守护当地土地的神灵,即本土的社神或土地神,这些称谓本质上是相同的。在广东或海南等地,有顶的社庙不太常见,更常见的是被称为社坛的露天小石坛。在北方乡村地区,村口通常建有一座五道庙,有时亦称作五圣庙,功能与南方的社庙或社殿颇为相似。泉州或台湾等地发挥社庙或五道庙功能的场所被称为境主宫,意指该神灵保佑着我们所在区域的安宁。可见,尽管社庙、社坛、五道庙或境主宫中被供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不拘一格,但都承载着保佑一方平安的功能。保一方平安乃是大禹治水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大禹被视为社神,而社庙亦成为守护地方安宁之所。
实际上,今日所见诸多社庙,尤以浙江地区为典型,庙内供奉的不论是平水大王还是社主公,实质上均指大禹。人们为何要建社庙祭祀大禹?我们可以从浙江松阳县一地的民俗中有所体悟。松阳县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县域内众多古村落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乃至更早的风貌。踏入该县,漫步于古村落和老街,古典中国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些村落保留着一个古老的习俗,那就是村中年满十八岁的年轻人便要开始轮流担任负责村中公共事务的“做头”角色,包括防洪、修路、规划建房等。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要负责在传统节日中杀猪祭祀。每年的社庙祭祀活动,实际上是一次全村的聚餐和情感交流。祭祀结束后,全村每户人家都会平均分得猪肉。这一活动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比如根据《史记》记载,陈平年轻时就因在祭祀中公平分配肉食而受到村民的尊重和信任。有意义的是,自《史记》所记载的时代起,人们便通过分配肉类的事务来培养和考察年轻人。直至今日,在浙江乃至安徽、江苏等地,我们亦可见到相似的制度。年轻人到了一定年龄,必须开始学习处理公共事务,首先从组织祭祀开始。祭祀活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聚餐、上香、许愿,实际上是对年轻人的一种锻炼,而长者则默默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只有当人们团结一致、领导者公正无私时,社区成员才能在领导者的引领下真正维护一方平安,实现平等、团结、友好与和谐。因此,祭祀大禹实质上是在强化人们的内部凝聚力,考察潜在的接班人。因此,即便是发生在遥远过去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依然深刻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继续凝聚着中华大地上的人心。
上述两种现象,无论是小村庄中的水利工程,抑或是促使村民团结协作、平等相待的社庙与社神,均是在实践层面彰显着大禹治水的精神。我们并未在言语上宣称大禹今日仍为神明,所传承的也远不止是故事,而是在行动中延续其精神。在今日的中国,众多地区和无数民众仍旧传颂着大禹的传说,许多孩童亦是在聆听大禹故事的环境中成长。
位于四川省绵竹市的汉旺镇,有一条贯穿小镇中心的大河。这条河昔日被称作禹江,就源自古代英雄大禹。当地人世代讲述着关于这条河流的故事,比如相传禹江发源于岷山主峰——九顶山。众所周知,四川北部横亘着横断山脉,由一系列纵向的山脉构成,是中国地形中极为独特的一处。从海拔两千余米的岷山主峰,地势骤然下降至成都平原,几乎降至海平面,这种海拔的急剧变化,正是汉旺镇地形的显著特征。禹江从岷山主峰发源,迅速穿越山峦,抵达汉旺镇。可以想象,由于巨大的地势落差,这里的水流是何等湍急,加之横断山脉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所以当地很早便有关于天崩地裂、滔天洪水的传说。由当地传说来看,我们可以说,大禹就是为了治理洪水而诞生的,即只要人们生活在这里,早晚要面对天崩地裂的灾难,也就必然会有“大禹”降临。大禹引领着禹江两岸的民众,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在当地传说中,大禹的治水之法就是通过将石头烧红再浇上冷水,炸塌大山、疏通水道。水道既通,治水的大军沿着水道就来到了汉旺镇,由于当地是一片平原,便在此休憩,继而定居,繁衍后代。
此外,当地还有许多与大禹治水相关的传说。例如,讲述大禹的故事并不仅限于治水本身,其团队中还汇聚了许多能人异士。在这些故事中,瘟疫往往伴随着天崩地裂与大洪水而爆发。一位名为瑶姬的美貌女神,本是王母娘娘的侍女,有感于人间瘟疫肆虐,便前往王母娘娘处,破坏了瑶池,使池水倾泻而下,驱散了人间的瘟疫,最终汇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山中天池。一位名为伯益的能工巧匠,教会了人们如何在孤立无援、粮食匮乏的环境中自给自足,比如辨识出哪些野生植物可以食用。他还发明了节日,让人们得以聚集欢庆,从而避免了内部的分裂和军心的涣散。
关于大禹的传说极为丰富,人们通过口述的方式代代相传,而孩童又在故事的熏陶下成长。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掌握一部分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故事中汲取勇气、智慧以及团结的力量,并坚定人类终能克服困难的信念。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苦难却存续至今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洪水灭世的神话广泛存在,而治理洪水的神话却极为罕见。也正因此,大禹治水的神话在中国文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王朝历史的发端,体现了一整套理解自然、利用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智慧,其宗旨在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所以,大禹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也成为了守护各个村落和社区平安的社神。人们通过祭祀社神,学会了团结一致、凝聚人心,也学会了处理公共事务、培养领导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世代相传的大禹神话,是人们在应对困难和灾难的智慧结晶,不断激励着我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去战胜灾难、创造文明。